2021年6月24日 星期四

受大家喜愛的廚刀材料 - 大馬士革鋼 Damascus (1/2),烏茲鋼

 受大家喜愛的廚刀材料 - 大馬士革鋼 Damascus (1/2),烏茲鋼

大馬士革是地名,在現今戰火不斷的敘利亞,愛刀人對大馬士革不會陌生,因為大馬士革美麗又優質的鋼,製作出來的刀子鋒利而迷人。
大馬士革鋼是從烏茲(Wootz)鋼製作而成,烏茲鋼原產於南印度,最早來源可回溯至西元前400~600年左右。從南印度開採出來的鐵礦,製成鋼錠後,外銷到其他地區賺外匯去。這神奇鋼材很複製,從成分分析與當代技術推斷,這鋼材除了先天過人,後續製作處理也特殊不凡。製作方式是用坩鍋悶燒的方式,加入含碳、鉻、鎢、釩等各種元素的材料,加熱至融化,所有材料在坩鍋內沸騰反應,又被密封住減少不預期的作用與雜質,這些元素在鋼水中形成特殊的反應;就像是在汽水中灑入一些鹽,造成的激烈反應一樣,不同元素的交互穿插,形成最後鋼材特殊個性與炫目的紋路,而整個冶煉過程對溫度要求嚴格,又不能太高溫,要保持1000度C以下,鍛造也要保持低溫以免損失太多碳;高溫液態的鋼水慢慢冷卻,最後與爐渣分離,取出所要的鋼材,在冷卻過程中,依照冷卻方式不同,有可能在各層形成不同性質鋼材,真正烏茲鋼只占一部份,最後成品是含碳量約在1.3~2% 之間,約飯碗大小的一種高碳波紋鋼,以鋼錠的模式輸出到世界各地。
令人驚豔的烏茲鋼,持續在世界各地方發光發熱,中國,波斯,羅馬,希臘,都曾經用烏茲鋼製作出絕世刀劍,剛硬的特性賦予它鋒利的切削,同時無比的韌性可以讓刀身彎曲90度而不折斷,大約在西元3世紀左右,當時西歐人看到這種由大馬士革來的特殊刀劍,就直接用大馬士革(Damascus)地名來稱呼這神奇兵器,所以有了大馬士革刀的名字。
這種鋼材之所以特殊,是因為它同時兼具硬度與韌度,又帶有迷的紋路,帶著暗灰色的波來鐵和奧斯田鐵,閃亮耀眼的雪明碳鐵,交錯形成圈圈或波紋,不只美觀,鋼材堅硬中又帶著韌性,相較於當時的冶金技術,烏茲鋼製做的刀劍鋒利又耐用,不易斷裂,劈金斷玉,所向無敵。烏茲鋼到了波斯人手中,經過當地工匠的神奇工藝技術處理,將不同特性(含碳量)的二種鋼材銲接鍛造,摺疊七次鍛打,期間再加入所需元素,保持中溫以維持含碳量不流失,溫度太高碳元素流失並破壞結構,溫度太低又難以鍛打,全程精準控溫是成功要素,完成後快速酸洗現出絢麗的默罕默德紋路,製造出千古傳奇。當時的人不一定了解其中原因,只知道用烏茲鋼做成的大馬士革刀,致命又華麗,傳說中的大馬士革彎刀,揮刀一劈可以同時將飄在空中的絲巾與歐洲鐵甲切成二段,揮刀斷刃,來去無阻,以大馬士革鋼製作的兵器,曾帶領波斯人戰勝蒙古與十字軍,更增加了這種神秘材料的神話性。
這些製做大馬士革刀的烏茲鋼,在17世紀左右,終於斷了來源,原因眾說紛紜,有說是開採殆盡,另說是運路阻斷,總之大馬士革鋼卻實已經成為傳說,更添神祕色彩。有趣的是,烏茲鋼名稱由來,反而比大馬士革名字來得晚,在大約18世紀末,一位英國學者,將印度文的ukku-鋼鐵,uruku-熔化,誤植命名為烏茲-wootz,遂有了烏茲鋼的名稱;隨著烏茲鋼幾近消失之後,真正大馬士革鋼已不再可得,世界上各路人馬幾百年來嘗試複製烏茲鋼,重現烏茲鋼風華,這大馬士革鋼幾乎就是花紋鋼的代名詞。
或許大家在納悶,現代科技可以把火星上的成份看得一清二楚,分析個古老鋼材有何困難?的確,大馬士革鋼在現代透過成份分析研究,可以發現含有鎢,釩,鉻等各種元素,也可以依照傳統的密封坩鍋方式來燒鐵,不過,僅僅是複製含有鎢、釩與鉻的高碳鋼並不足夠,還需要當時的製刀工藝,近代不少研究想深入了解大馬士革鋼,甚至加以複製,不過都難以大量重現大馬士革刀的風華,十六世紀曾有歐洲人獲得一批烏茲鋼,交給當時歐洲一流工匠,但卻無法製造出傳說中的大馬士革刀。就像食譜一樣;當你吃到一塊驚為天人的蛋糕,朝思暮想,夜不成眠就是要複製,把這做法學起來,想要得到食譜卻發現原創人已作古,於是透過科學實驗室,精密分析出蛋糕成份,然後寫出食譜,只不過,光有食譜不一定有用,每個人的領悟與背景不同,同一份食譜給十個人做,就可能做出十種不同的蛋糕,同樣道理,光有烏茲鋼成份,少了工藝技術,要再做出揮刀斷刃的大馬士革刀劍,恐怕又要再鑽研幾個世代。不過話說回來,以現代冶金技術與標準來說,烏茲鋼的花紋是鋼材結晶蠻嚴重偏析的狀況下產生的,不算是很理想的冶金結果,高含碳量鋼現代技術也可以生產性能媲美的鋼材,也有表現不錯的新材料可以在硬度與強度二者兩全其美,或至少滿足消費者所需的性能,愈來愈神話的大馬士革刀以各種面貌出現江湖,現代消費者比較在乎大馬士革紋路而不是實際性能,也算是找到新的市場出路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